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21
27次浏览
日晒伤(sunburn),是由过量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导致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疼痛和/或瘙痒症状。
一、病因
日晒伤主要是由皮肤暴露于UVB(中波紫外线,波长280~320 nm)下而造成的损伤。相比之下,长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 nm)对皮肤造成的光损伤要小得多。
出汗会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使角质层易吸收更短波长的紫外线,并导致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减少,因此更容易晒伤。食用可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或食物可显著提高日晒伤发病风险。饮酒后会降低皮肤中类胡萝卜素浓度,增加日晒伤的发病风险[1]。
二、发病机制
当皮肤受到一定剂量的紫外线辐照后,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并释放炎症介质,从而导致红斑形成。发生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被称为晒伤细胞(sunburn cell),在日晒伤后数小时内就会出现。
UVB对诱发和维持疼痛相关的超敏反应至关重要,并刺激皮肤黑素细胞,大量黑色素于日晒后2~3天生成,色素沉着可持续数天至数月不等,通常伴发于UVB照射后出现的皮肤红斑。
三、临床表现
最易出现日晒伤的部位为胸背部、四肢、面颈部及手足背部,根据皮肤反应的轻重可分为一度晒伤和二度晒伤。具体表现见图1。
☼一度晒伤:皮肤暴露于过量紫外线辐照后3~5小时,对热及机械刺激敏感性增高。4~7天后皮肤可出现脱屑及色素沉着。
☼二度晒伤:较严重的日晒伤,伴剧烈灼痛感,达到浅Ⅱ度烧伤。症状在7~10天内消退,遗留色素沉着。
四、治疗
日晒伤后应尽快给予冷湿敷(如生理盐水、硼酸溶液及2.5%吲哚美辛溶液等),或予以局部冷敷剂。
如形成皮肤大疱,则应抽出疱液、保持疱壁完整,避免感染。已破裂的水疱应保持清洁,并使用湿性敷料覆盖创面。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有效缓解日晒伤症状,可选用2.5%吲哚美辛溶液,患处湿敷,2~3次/天。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推荐,日晒伤创面可外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盖扶),以促进受损皮肤屏障结构的修复,减轻炎症反应[2]。可直接应用于创面,必要时可使用无菌纱布或敷料湿敷过夜。
【总 结】
研究表明,bFGF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3],加速角质形成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角质形成细胞从立方形形态转变为梭形形态,获得迁移能力,从而迁移并覆盖创面),促进再上皮化[4],修复受损皮肤屏障。
【治疗推荐】
① 日晒伤后,尽快喷洒盖扶于创面,然后进行冷湿敷;
② 严重者把盖扶添加至湿敷溶液中进行湿敷,2~3次/天,或湿敷过夜。
【参考文献】
1、葛格,杨蓉娅. 加强对日晒伤防治的认识.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04):345-347.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等. 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04):348-352.
3、Nakamizo S, Egawa G, Doi H, Natsuaki Y, Miyachi Y, Kabashima K. Topical treatment with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promotes wound healing and barrier recovery induced by skin abrasion.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3;26(1):22-9.
4、Koike Y, Yozaki M, Utani A, Murota H.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accelerates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keratinocytes during wound healing process. Sci Rep. 2020 Oct 29;10(1):18545.